【 棉被產業教育扎根計畫 課程執行經驗分享 】

[ 前言 ]

在分享執行經驗前,先補充執行時的脈絡。此案例為筆者任職於教育部南區地方創生推動中心(以下簡稱地創中心),擔任地方創生協力師(以下簡稱協力師)時的專案。

⎢協力師在做什麼?

當時筆者任職的單位(地創中心),主要負責協力責任縣市地方創生相關事務推動,推動方式包含單位連結、資源串連、計畫輔導等,同時也依照協力師自身專業協力地方。

⎢關注地方

2019年為地方創生元年,同時也是108課綱運行的首年,以往以都市為中心的思考開始受到質疑,年輕人一定要離鄉去都市打拼嗎,也開始有對於未來不同的生活想像。

這樣的浪潮也影響到教育現場,許多學校在新課綱的「校本課程」中,新增了地方學相關的課程,透過課程來認識自己的家鄉。為了設計這樣的課程內容,必須要對於學校周遭的地理環境、社區有足夠的認識及了解,才能夠帶著學生進行課程。

[ 關於操作模式 ]

新課程的開發實屬不易,當時作者執行專案時,思考此課程有兩個層次:

1. 課程模式的建構與延續
透過課程,初步建立產業與教育合作模式的信任基礎與流程,往後開設相關課程時,能以此次的經驗為基礎出發,來年進行修正、延伸。

2. 外部資源導入後,將模式複製
透過協力師導入外部資源,例如台南市教育局新課綱專案辦公室、民間單位教案競賽,讓更多學校、老師看見此課程,作為參考外,甚至複製課程模式。


[ 課程開發實務經驗 ]

此部分會以三階段分享,分別是課程前期準備、課程進行,以及執行後相關討論。

⎢課程前期準備

產業結合教育的前提,是要找到適合的產業單位對接,這部分透過大量地方資料盤點、蒐集地方資訊及議題,進行單位拜訪的過程中,對接台南市棉被寢具產業協會,理事長也認同教育創生的理念,進而對接附近的學校(北門高中,以下簡稱北中),開始了課程的序幕。

◎ 棉被產業需求與問題

1. 氣候暖化下,冬天時長縮短,也影響產業旺季
棉被業是淡旺季很明顯的產業,過去棉被產業約在中秋後就會開始生產,一直到農曆過年,大約半年的時間。但由於天氣變冷的時間延後,大約會延後一至兩個月的時間,也影響業者生計。

2. 傳統製被業式微
過去台南市將軍區的苓仔寮被稱為棉被窟、製被師的搖籃,全台大部分的製被師都是從苓仔寮出身,民國34年時,苓仔寮地區有將近200戶從事彈被製業。但由於現代化製程(自動化機器)興起,消費者開始有多樣的選擇,傳統棉被開始式微,目前將軍地區棉被業也僅剩15家。傳統棉被業者大部分也都是家傳,若家中孩子沒有要繼承家業,傳統製被技術就會逐漸消失。

傳統製被業者解說棉被材質差異

3. 織品相關科系減少
台灣在高中職、大學端皆有紡織相關科系,但由於台灣紡織人力成本提升,近年國際不斷提倡環境永續、循環經濟觀念,因此科系所也不斷更名、整併。以南部地區而言,大學端有台南應用科技大學、崑山科技大學、樹德科技大學、實踐大學、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高中職則有國立嘉義高級家事職業學校、高雄市立三民高級家事商業職業學校、台南市立光華女中、國立臺南家齊高中、樹德高級家事商業職業學校等。

4. 大陸傾銷政策
自1990年代起,由於中國以合法掩護非法,讓寢具成件進口來台,低價銷售且品質良莠不齊,使台灣寢具業者不滿,在2019年時,經濟部國貿局下令,禁止中國製薄件式的床單、床罩、枕頭套等,搭配棉被進口,保護台灣的寢具產業。雖然此禁令,但中國仍可能透過越南或其他第三地轉售來台,對於台灣寢具產業仍具威脅。

5. 消費者無法判斷棉被品質
在訪問傳統棉被業者時,他們提到消費者購買寢具時,沒有判斷棉被材質的能力,如純棉、聚酯纖維、羊毛,因此在購買時常以價格作為判斷依據。

⎢課程進行

台南市棉被寢具協會理事長(圖中)與北門高中老師(圖左),共同討論課程安排,有關業者參訪與訪談之細節

⟪ 學生接得住嗎?⟫
在談課程如何進行前,和北中老師對於課程架構設計對於學生的影響,有許多討論。在準備的過程中,一直感受到老師的焦慮,舉凡「 我們這樣準備夠嗎?」、「 這樣真的可以嗎?」,有許多問號(或稱假設)存在於我們心中,但我們要相信,只要引導做得夠充足,學生是可以接得住的,老師要相信學生有能力可以符合課程要求,教與學才有機會達到平衡。

1. 地理環境認識
要了解產業前,必須先對當地的地理環境及歷史脈絡有一定的瞭解,由於這是地理科的選修課,也透過地圖標記(mapping)的方式,製作棉被業者的空間分布圖。

透過地圖標記(mapping)方式,挖掘欲探究之產業問題

2. 與自身經驗結合
透過調查自家棉被的品牌,了解寢具的生產地,不同的生產地是否有相同特性。另外,也請同學上下學時觀察當地的寢具店。

3. 文獻閱讀
透過閱讀棉被寢具產業研究的論文,藉由站在前輩的肩膀,能夠更快速掌握產業的發展歷程,並做出今昔對比。特別的是,論文作者正好是當地國小的前校長,最後也邀請校長參與計畫的產官學交流,十分有意義。

4. 訪綱設計
在出外參訪前,各組針對負責的業者,進行二手資料蒐集與訪綱擬定,第一次擬問題一定需要調整,透過與各組同學的討論,了解他們想問的問題,進行訪綱修正,而不是由老師單方面調整。

協助學生擬定訪談問題

5. 業者參訪
這次課程總共邀請五家業者、一間國小,從位於當地國小的棉被故事館開始,接著拜訪傳統/現代/觀光工廠業者。藉由參訪不同型態的業者,在過程中不只是業者講解,學生也準備訪綱的問題進行訪談。

6. 產官學交流
由於這次的課程結合產業與學校,筆者也邀請台南市教育局新課綱專案辦公室的師長前來參與成果發表會。流程包含課程介紹、棉被產業研究分享、學生心得分享、業者分享,為這門課程做一個好的起頭。

產官學交流會邀請學校、業者、教育局師長一同參與

[ 執行後討論 ]

⎢是否滿足雙邊的需求
若單就課程端,其實困難度並不會太大,無論是課程設計、參訪流程進行、課程經費,都有辦法解決。但難度最高的就是,如何滿足同時滿足產業和學校的需求?

1. 產業淡旺季時間
以棉被產業來說,課程時間為上學期(九月至隔年一月),冬天也是產業旺季,因此要在真正進入旺季(大約十二月)前結束參訪,業者也比較方便。

2. 參訪時間
約定參訪時間必須同時確認學校端和產業端,且盡量不要更改約定好的時間,一來業者也有既有的產業節奏(例如請工人來幫忙都是事先約好的),再者業者沒有一定要配合學校課程。

3. 推廣產業
延續第二點,參訪結束後和理事長討論時,他覺得未來要持續進行課程,還是要讓合作的業者覺得,接待學生的參訪能夠為他們帶來更多效益,舉凡宣傳曝光、產品收入,對於傳產而言,振興產業是首要因素,這才是他們的生計本業。

△ 活動新聞稿

[ 結語:認識家鄉也探索自己 ]

產業結合教育的課程能夠達到許多效益,除了讓學生更認識自己的家鄉及特色產業,過程中也可以反思自己的未來方向。例如有一場是採訪產業上游端(布料製作、染整)的業者,老闆提到雖然棉被寢具是傳統產業,但其中也融入了設計、材料科學(布料材質開發)的專業,讓大家大開眼界。

目前觀察,學校課程的趨勢為賦能(empower)給學生,讓學生更主動的學習,學習如何蒐集、整理資料,製作學期成果,並且學習表達呈現,這樣的學習不僅更有效,對學生來說也更有意義感。

△ 回顧影片:棉被產業教育扎根計畫

發表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