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主學習–從真實生活開始!]
【 重新思考 ∙ 自主學習】 是找自己團隊與RE-THINK 重新思考共同合作的課程,111學年度在三間學校(台南一中、台南二中、家齊高中)進行,透過海洋與垃圾回收議題,給予學生實際的生活案例(材料),「重新思考」自主學習。
本文會以台南一中微課程出發,介紹課程內容以及引導操作重點,流程如下:
• SDGs議題認識
• 資料搜集
• 聚焦主題
• 解方發想
• 原型製作
• 海報統整、反思
1. SDGs議題認識⎼系統思考的重要性
RE-THINK 重新思考從淨灘起家,透過創新環境教育,讓大家用有趣的方式了解海洋及環境議題。藉由講師的介紹和互動遊戲,讓學生系統性的解構生活周遭的現象,從吸管能不能回收,延伸了解台灣的回收體系,從家門口的垃圾車,追到海邊的垃圾掩埋場,最後回到平時習慣的外送服務。在了解議題同時,也提出垃圾減量的解決方法,環保不淪為口號,而是生活中的俯拾即是。
2. 資料搜集⎼「發散-收斂-再發散」的過程
這個階段的重點,我們可以運用「ORID」討論法,透過前兩者(O和R),O是客觀事實(objective),R是對事物主觀的感受(reflection)。聽完分享後,是否對於特定事物感到好奇,想要多瞭解,從幾個關鍵字出發,查找更多相關的資料,對議題有更全面深入的認識。
同時,適當的協助學生聚焦,例如將主題設定為「外送產業的垃圾」,雖然範圍被侷限,但還是有非常多內容值得認識,讓搜集資料變成一種「發散-收斂-再發散」的過程。
3. 發想解方
發想解方的前提是要清楚的「定義問題」,但要從資料中形成問題並不容易,我們可以透過 “How might we…(我們如何能…)”的句型,來確保問題的開放性。以垃圾分類為例,我們可轉換成「我們如何讓同學能正確的分類垃圾?」而不是直接落入「是不是垃圾分類的項目太少」的單一解方。
[目標和手段的關係]
如果要從火車站到學校,可能有很多方式,走路、騎腳踏車、搭公車,這些搭乘方式就是你達成「目標」的「手段」,手段就是解方,但手段絕對不只有一種,每個方法一定有助於目標的達成。
這個階段,解方的數量不需要限制,當有更多idea時,才有機會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可以從幾個面向思考解方,例如可行性(想法能否兌現)、創意性(之前沒看過的做法),也可以「疊加」他人的想法,優化解方。
選定解方後,就要開始規劃行動的步驟,行動項目的規劃可以參考這篇文章(【自主學習流程(4/6)-行動規劃】)。
4. 原型製作⎻確保想法是否可行
原型(prototype)的概念比較像是,利用最低的成本去驗證想法,也藉此確認解方的合理性。我們將這堂課的原型設定為宣傳物(例如:宣傳單),若要推廣此議題,宣傳內容要怎麼設定,也需要思考誰才是傳單的宣傳對象(目標客群)。
5. 海報統整、反思
「什麼,還要做海報!」請不要緊張,海報其實就是前面幾堂的課程內容的彙整,從議題關鍵字到蒐集到的資料、聚焦的問題,可能的解方到落地規劃、原型製作,以及最後的反思,全部呈現在一張海報中。反思的部分,可以從FLY原則出發,細節可以參考這篇文章(【自主學習流程(6/6)-反思紀錄】)。
海報完成後,各組也要向班上同學分享成果,訓練在短時間內完整表達的能力,並且經由快速、重複的練習,修正自己的表達面向和技巧。
[課程特色]
1. 具體海報產出
比起ppt,手寫海報能夠更快速將心中想法呈現,將材料置放在桌上,讓學生練習團隊協作、溝通。
2. 每堂課產出+統整
海報製作的過程,也是協助學生練習回顧、紀錄自己的學習歷程,縱使是同一組的產出,每個人在過程中有感的地方、分工也不同,這部分的反思書寫也是需要多加引導的部分。
3. 表達是思考的精煉
請同學報告的目的在於,藉由口頭表達,梳理腦中的想法,並透過提問和討論,補足思考不足之處。